√
——记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林业局局长李西荣中国绿色时报9月17日报道在乌拉特后旗阴山南北2.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有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两大沙漠,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这里却活跃着一支防沙治沙并依靠沙产业致富的队伍。
这支队伍的带头人便是乌拉特后旗林业局局长李西荣。李西荣出生在戈壁深处的牧民家庭,从小饱尝恶劣生态环境带来的苦难。中考那年,他在志愿书上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内蒙古扎兰屯林业学校。毕业后,他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立志用知识和汗水,把自己儿时的绿色“梦”变成现实。
1984年,任治沙造林站长的李西荣决定从“沙”入手,展开全面的沙化和荒漠化调查。茫茫戈壁,浩浩沙海,几百平方公里没有人烟,李西荣和林业站的同事常常十几天在边境一线调查,渴了喝凉水,饿了就吃方便面和饼子。每当遇到恶劣的天气,车里人多无法休息时,李西荣便一个人钻到车下,铺上一件皮袄过夜。
宁可冻自己,也不让同志们受罪,这是李西荣的一贯信条。面对乌拉特后旗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李西荣提出了自己的治沙思路:在有天然植被区,采取围栏封育保护植被;条件较好的平缓沙丘,采取飞播柠条、紫蒿、花棒、梭梭等灌草种子恢复植被;在沙化严重地区和沙漠东缘,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先进行麦草网格压沙整地,再在沙丘上营造梭梭林,丘间低地种植沙枣、红柳。
2001年春,李西荣带领技术人员进驻乌兰布和沙区,开展麦草压沙网格造林,几年来,乌兰布和沙漠完成治理面积4.75万亩,种植各类灌木300多万株,建成了完整的防沙林带。小镇赛乌素曾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年均沙尘暴14场,谈沙色变,人心思迁。为了打一场“人沙战役”,经过反复调研,李西荣提出了“采用封造结合、乔灌草结合、网片带结合和城镇街道绿化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一个完整的、功能齐全的城镇防风固沙林体系”的总体建设思路。
5年的建设,赛乌素镇城防林达到了1.06万亩。2001年,李西荣大胆实践,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100毫米降雨量地区进行飞播造林。为确保造林质量,李西荣还带领干部职工,带上干粮,背上行李,步行60多公里,深入播区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4年来,乌拉特后旗累计成功组织飞播160多架次,飞播面积达24万亩。狠抓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李西荣推进防沙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1989年6月,为调查一起盗伐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沙冬青案,他和执法人员行车400多公里,秘密走访边境多户人家,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梭梭林是乌拉特后旗主要的天然灌木林资源,面积近百万亩。
为了保护梭梭林,李西荣调查撰写了《乌拉特梭梭林资源保护管理办法》,还促使当地政府出台实施了《苁蓉禁挖决定》等地方性法规文件,制定实施了天然林禁伐、苁蓉禁挖、野生动物禁猎、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区禁牧的“四禁”办法。寄生在梭梭根部的野生植物肉苁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近年来,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加上乱采滥挖等因素,许多梭梭枯死,肉苁蓉产量剧减。李西荣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规范肉苁蓉采收,对肉苁蓉实行凭证采挖、凭证收购等制度,使全旗的肉苁蓉资源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2001年,乌拉特后旗开始全面禁止采挖销售肉苁蓉,梭梭和肉苁蓉得以休养生息。
为使梭梭林和肉苁蓉资源尽快恢复,李西荣还提出了造林补偿措施,鼓励广大农牧民压沙种梭梭,采集肉苁蓉种子进行人工嫁接,大力发展沙产业,让沙漠为农牧民创造财富。同时,他还积极和内蒙古天逢生物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西补隆林场梭梭种植区内试种了500亩肉苁蓉,又与中国林科院合作进行人工种植肉苁蓉的试验研究。获得成功后,向广大农牧民大面积推广,实现了治沙致富两不误,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沙产业新路。
在近几年防沙治沙和发展沙产业的实践中,李西荣深深地体会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必须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走“生态立旗,生态富民”的发展之路。付出总有回报。
几年来,乌拉特后旗生态建设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居全盟之首,创下了历史上造林封育数量、质量之最,乌拉特后旗林业局也先后被授予林业生产建设封山(沙)育林奖、沙源治理工程特别奖、野生动植物保护奖、工程封育奖、飞播造林奖等奖项。李西荣个人也多次受到各级的表彰和奖励。在1999年~2005年,他连续7年在全旗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中评为优秀领导干部,200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2005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本文来源:开云在线注册-www.kalicifon.net